济贫院(英語: Workhouse )又称救济院、救贫院、贫民院、濟貧工廠,是为穷人提供工作和弱者提供生计的机构,起源于《伊丽莎白济贫法》(Elizabethan Poor Law) [1] 。
救济穷人的济贫院,实际上如同监狱般令贫民望而却步。 极为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强制性劳动,使得济贫院臭名昭著,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
2023年6月11日 · 许多教会开设了救济院,为贫困者提供食宿和医疗服务。 教会还会开展流浪者收容和救助活动,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欧洲中世纪的慈善文化和基督教信仰,是社会救济进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教区联合组织,即“济贫联合会”,在新制度下成立,济贫院在全国各地建立,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系统。它们由“救济委员”(Guardians)来运营,而“救济委员”通常是由当地的商人来担任。济贫院所采用的管治模式可以震慑住除了亡命之徒之外所有的人。
2018年2月6日 · 边沁和查德威克等都主张禁止院外救济,建立大型济贫院,既能专业化地照顾老弱病残又可惩治懒散贫民。 济贫法改革者的想法在1834年的法案中 ...
济贫院制度 16世纪,1536年,即中国的嘉靖十五年,英国通过了一条法律<亨利济贫法》,法案中的主要内容是: 一,地方政府可以用公共资金救助无劳动能力的流浪者。
截至1839年,英国一共建立了大约350家济贫院。“新济贫法”没有规定具体时间表,这意味着1849年时,仍有17万名穷人在接受院外救济,同期济贫院收容的“身强力壮的”成年男人有2.8万人。到19世纪30年代末,英国赈济穷人的开支减少了一半,这自然合纳税人的意。
救济院. 该院于清 光绪 十四年(1888年)在五台子创立,为四合院套,青砖起脊瓦房。. 由本地商绅管理。. 当时工作人员16名,收容各类人员268人,下设养老所、孤儿所。. 后来该院停办。. 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新设立。. 翌年8月定名为同善掌,转归道署 ...
救济(relief)是指人为的扶助,包括灾民、战争难民的粮食救济、衣服救济、居住救济、医药卫生救济等。 善后救济不是战后重建,而是复员,为建设做准备。
2022年12月12日 · 慈善救济 院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慈善设施 ,通常由修会开办 ,附属于修道 院。据不完全统计 ,中世纪时期英格 兰先后建立 的慈善救济院和贫民所约有800所 ,至 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前夕尚存四百余所 。就 救济方法而言 ,中世纪济贫活动实行无差别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