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tax and corvee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 赋,原指军事上车马军需的征调,后指对土地的课税,即田赋,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 役,亦称徭役,即在统治者强迫下,平民 ...
赋役是古代政府财政实物形式、货币形式、力役形式收入的总称。 赋,最早指军赋,是政府为了进行战争而无偿地向人民征取的实物、货币和兵役。 《汉书·刑法志》就曾有殷周“因井田而制军赋”的记载,规定地方1里为井,16井为丘,出戎马1匹,牛3头;4丘为 ...
如何区分中国古代的税、赋、役?.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0年),赋、税、役三者相互区分,是不同的赋役制度内容。. 这种三元结构的赋役制度的形成,和土地制度的变化相关。. 战国人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 ...
元朝的赋役制度的特点是:复杂程度超过前代。 各种课役既有地区的区别,又有因户籍种类不同而存在的差别;其发展的方向违背了人身依附逐渐减弱的趋势,使两宋以来大为松弛的超经济强制重新强化,如人头税的广泛推行和徭役的加重。
对于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探索期,成熟期。 总体的发展趋势为: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基础持续加强,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起义或者地方造反,战争之后大量无主荒地,恢复经济,生产力不断提高,周而复始。
赋役征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适应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古今中外,赋役制度都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物和劳动力配置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 它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社会剩余产物,就是有可供分配的对象;二是国家权力的存在,就是谁有权作这种分配;三是有公共需求,就是有这种 ...
清廷入关后,宣布以明代的一条鞭法征派赋役,并免除一切杂派和“三饷”。 但由于军需频繁,常常横征暴敛,杂派无穷。 一条鞭法虽然把徭役银挪向地亩征派,但丁银从未被废除。
2023年10月28日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是封建国家对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征收财政收入和劳动力的一种制度。赋役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是历代王朝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和劳动力再分配方式的法律体现,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其制度规定及实施状况,对国计民生乃至政权更迭有诸多重大影响,一直是中国传统史学和当代史学关注的经典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