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澳門有豬仔館不足10家,至1873年,由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三國在澳門開設的猪仔館急升至300多家,經營華工販運行業的人士接近40,000人。
2024年6月4日 · 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由于这些出国的劳工都会签约,称为契约华工,俗称为卖猪仔。 贩运、交易猪仔的地方名为 招工馆 ,俗称为 猪仔馆 ,葡话叫Barracoon(音译名 巴拉坑 )。
2021年7月16日 · 以前是指,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拐、掳华工赴南洋、美洲等地转卖,广东鹤山一带人称之为“卖猪仔”。 鸦片战争 现在通常形容乘坐某交通工具,结果没到目的地就在半路被赶下车,或被安排到别的车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在槟城﹑新加坡﹑ 厦门 ﹑ 汕头 ﹑香港﹑ 澳门 等 地都 设有专门拐贩﹑囚禁“猪仔”的 客馆 ﹐俗称“ 猪仔馆 ”。各地“猪仔馆”关系密切﹐贿通官府﹐上下其手﹐迫害华工。
呢種生意响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最蓬勃,澳門係當時嘅遠東交易中心,喺聖安多尼教堂同大三巴牌坊附近,呢種舖頭林立,1866年大概有四十間,1873年有多過三百間,1856至1873年(冇計1861同1867年)間,出口嘅華工唔止十八萬。
在当时,大批中国人经拐骗绑架,被卖到国外做苦力,这些海外华工就被称作“猪仔”。 他们如同货物被运到国外,鬻为人奴,在开矿等处做苦工,地位低贱,终身无回国之望。
2019年6月13日 · 在百万海外移民的历史中,最为悲惨、辛酸的一页莫过于鸦片战争以后的“猪仔”贩运。 “猪仔” 又作“猪崽”, 是广东方言,指被掠卖的华工。 囚禁华工的地方,称“猪仔馆”, 运载掠卖华工的船只被称为“猪仔船”。 油画《华工船》程丛林 1984年作
2018年8月9日 · 在美国铁路的内华达山脉路段,每一根枕木下都埋着一个中国人的尸骨。在每一块开平碉楼的砖瓦背后,都埋藏着百年前那些被卖“猪仔”的开平人的血泪。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殖民者在沿海开放口岸开设“招工馆”(俗称“卖人行”、“猪仔馆”),贩卖中国人口的苦力贸易进一步扩大,尤以在澳门兴盛和活跃。
2023年6月10日 · 在清朝口岸当地有从事苦力招募撮合的中介,成为“猪仔头”或“苦力头”他们通过各种诱骗手段,将劳工收容在猪仔管,而这个猪仔管多在香港、澳门或有通商的口岸。